66小说网 > 帝师免费 > 第一百六十八章

第一百六十八章


冬至节后,朝廷下旨,敕吏科都给事中严嵩为正使,护卫三百,出使琉球,宣示天恩。

        临行前,赐宴华盖殿。

        赏琉球国王银五十两,宝钞十万贯,绢布百匹。并令内府造木牌,赏琉球王尚氏。

        张永出宫,往四夷馆宣旨。其后屏退他人,与琉球正使密-谈。

        因即将返程归国,无望留在明朝,琉球使臣倍感沮丧。

        未料,得天子敕谕,闻张永之言,使臣立即双眼圆睁,精神百倍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天使所言俱为实情?”

        鸿运当头,实在不敢相信。

        琉球使臣狠掐一下大腿,疼得冷嘶,嘴角却是越咧越大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自然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永袖着手,抬起下颌,神情中带着轻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蕞尔小国,岂被陛下放在眼里。几次挑衅,意图染指大明海疆,纵容盗匪,窃我大明金银,此等屡戒不悛,怙恶不改之辈,理当予以惩戒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对,对,天使所言甚是!”

        琉球使臣点头如捣蒜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正使归国之后,可报琉球王,天子允其请,明年将派海船市货,并于当地设互市之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卫护?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永眯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自当从沿海卫所调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甚好,甚好!”

        琉球使臣再次点头,几乎成了应声虫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圣天子旨意,小臣必定带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琉球使臣握紧双拳,想到来之前的遭遇,不禁咬牙切齿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倭人性恶,屡次侵扰我国。小臣国内,无论官员百姓,早对倭人心生恨意。苦于民不尚武,无兵可调,屡遭倭人欺-凌-杀-掠,无力抵挡。今得圣天子敕谕,派兵相助,实感激不尽。国内上下,必万众一心,北逐倭人,出一口恶气!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永颔首,留下赏赐,告辞回宫。

        张公公前脚刚走,琉球使臣便召集同行之人,宣布好消息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上国应允派兵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当真许设立互市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国主必定欣喜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倭人内-乱,各大名厮杀不停,战败武士和失地农人四处流-窜,我国边境委实不安稳。如上国能驻扎卫兵,谅倭人不能来去自如,再不敢肆意-烧-杀-劫-掠,害我百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天使言,明年正月后,朝廷将遣船市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明年正月?”

        室内陷入沉默。

        两个月的时间虽然不长,但倭国愈发混乱,流亡之人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严守海疆,遇倭人侵-扰,必要吊打沉海,琉球却无这份实力。如不借外力加以防备,临近岛屿都要受灾!

        “不能早些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……”正使面现难色,沉吟许久,终下定决心,毅然道,“明日赴宫宴,我等一同跪请圣天子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好!”

        听闻此言,众人不假思索,连连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能提早几天是几天。如果能派兵同归,更好!

        “那些倭人该怎么办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好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正使握紧佩刀,沉声道:“此番归国,有上国卫军同行,这些倭人已无用处。然上国有意,以其引路上岛,尚要留些时日。防其狡诈,不能直说,需得让其明白,敢生他心,必是死路一条!”

        说白了,倭国陷入-战-乱,战败的大名小名不死也被囚禁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流亡在外的倭人,失去依靠,没有生计来源,既无田可种,又不会经商,除挥-刀-砍-杀,再无一技之长。养活自己都费劲,家人早丢到一旁。

        以丧家之犬来形容,都是抬举。

        来之前,琉球使臣出的工钱不高,照样有不少人争得打破头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如今,使臣队伍归国,护卫之责由明军接替,这些倭人全无用处。能发一笔遣散费,都是善心。

        被唤到室内,听完使臣之言,几个倭人都是颓然不已,如丧考妣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大人,我等愿为大人家臣,请留下我等!”

        琉球使臣冷笑。

        家臣?

        也不端盆水照一照,配是不配!

        “尔等不必多言。念一路之上还算尽心尽力,这些铜钱布匹,尔等拿去,本官已是仁至义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看着铜钱布帛,倭人坚持不肯走,有两人更眼放凶光,手按上刀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尔等敢行凶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里可是大明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尔等如生歹意,必死无葬身之地!”

        琉球使臣没有半分惧色,接连出言,厉声叱喝。

        倭人松开刀柄,更显颓丧。

        是啊,这里是大明。

        门外就有军卫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敢拔--刀,必会被-砍-成-肉-泥。

        侍奉的大名战死,他们没有自尽,已失去忠诚,国内再无容身之地。如果在此杀人,那后果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倭人齐刷刷打个冷颤,低头恳求,请琉球使臣不要驱散他们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等什么都愿意做!”

        琉球正使仍不松口,直到倭人跪地,泪水鼻涕糊了一脸,才道:“什么都愿意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愿意!”

        琉球正使紧盯倭人,道:“尔等出身肥前,战败逃亡琉球,对也不对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对!”

        倭人应声,头垂得更低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对当地情况,应十分了解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么,”正使手按佩刀,目光阴沉,“如令尔等为船只引航,登岸指路,尔等可愿?”

        顿了两秒,倭人猛地抬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大人,我等愿意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可要想清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等清楚!”为首的倭人脱去半边衣袖,现出一条蜈蚣似的刀疤,“松浦氏杀我家主,同我等有不共戴天之仇!我等愿意带路!如大人允许,我等将联络旧友,里应外合,杀灭松浦氏一族!”

        倭人信誓旦旦,甚至断指立誓。

        琉球正使勉强点头,暂时答应,不将他们撵走。是否重用,还要观其表现。

        忠心与否,压根不在考虑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非我族类,豺狼秉性,何言忠心。用金银收买,以-强-横-手段压制,已是足够。

        换做几日前,琉球使臣没有这份底气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如今,得上国敕谕,经圣天子首肯,在琉球人眼中,这些倭人不过是栓了绳子的恶-犬。

        得用时,可放出撕咬。

        敢生出噬主之意,大可拽紧绳索,一刀-砍-死。

        张永回宫,上禀天子,琉球人接到圣谕,万分欣喜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朕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厚照头也没抬,仿佛以琉球为踏板,设立卫所,兵指倭国,都是芝麻小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日前朝鲜上表,三岛倭-寇-屡-侵-临海村落,杀-人-放-火,无恶不作。尤以松浦氏最恶。”说到这里,朱厚照停笔,“如直接派兵,必有朝官上疏,不胜其烦。莫如杨先生之议,借助琉球,以成其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英明!”

        朱厚照摆摆手,道:“张伴伴,传朕旨意,让戴义从东厂调派人手。倭人不可信,借其引路上岛,余下自行安排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奴婢遵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永应诺,退出东暖阁。

        拿起布满字迹的宣纸,吹干墨迹,朱厚照转过头,询问坐在一旁,许久没有出声的杨瓒:“杨先生,依你之见,哪个更好些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臣以为都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杨瓒面上带笑,心中却是无奈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子起名,有宗人帮忙。公主起名,天子自己拿主意便是,拉上他作甚?

        区区一个四品佥都御使,胆敢指手画脚,嫌小辫子不够多?

        名字不算,封号都要问他意见!

        不是理智仍在,杨瓒定要抓住朱厚照,猛摇数下,愤怒咆哮。

        陛下,挖坑也该有个限度!

        “朕也觉得好。”朱厚照点头,喜滋滋的看着宣纸,提笔圈出四个字,道,“福媖,禄妧,杨先生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英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杨瓒拱手,拼命告诉自己,别和熊孩子计较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他还是很想咆哮。

        既然早有主意,为何偏要召他进宫,就为问上两句?果然熊到一定境界,不挖坑不舒服?

        定下公主之名,朱厚照令中官收起宣纸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放好,以后有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奴婢遵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中官捧出木盒,将天子笔墨慎重收起,藏入暖阁。

        朱厚照活动一下胳膊,端过碟子,拿起一块玉米糖,送到嘴里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杨先生也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谢陛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玉米糖不太甜,杨瓒可以接受。

        君臣对坐,一起咯吱咯吱咬硬糖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形象……内阁相公,六部尚书侍郎,英国公武定侯,公然在朝堂吃过玉米烙。

        暖阁吃糖,算事吗?

        “琉球之策全赖先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过誉。”杨瓒道,“狂瞽之言,刍荛之议,得陛下采纳,实臣之幸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厚照又拿起一块玉米糖,随手翻开宗人府上陈,递给杨瓒,道:“杨先生,这几个字,哪个更好些?”

        杨瓒:“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公主之后,又是皇子。

        陛下,咱能别再挖坑吗?

        “朕以为,基、埊、圻均是不错。”朱厚照点着奏疏,道,“然‘壡’之一字更合朕意。再者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壡?

        杨瓒探头,见朱厚照提笔,在奏疏末尾添上“埾”字,不禁默然。

        话说,熊孩子仿效太宗皇帝的念头,究竟有多强烈?

        埾有聚土之意,寓意自然好。但用作皇子之名,实有些欠妥。

        归根结底,皇子如何命名,非杨瓒可以置喙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能做的,不过是在朱厚照撒丫子飞跑时,奋力拉住衣袖,别让熊孩子轻易玩脱缰。

        好在要过宗人府那关,朱厚照不能随意而为。否则,顶着“朱载埾”这个大名,金枝玉叶也将压力山大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小皇子会说话,八成会苦着脸表示:父皇,您还是将儿臣忽略到底吧。

        离开宫城,天色尚早,杨瓒未回长安伯府,径直转道城北。

        明年二月,朝廷将行武举。

        三月会试,四月殿试。

        天子有意点杨瓒为主考官之一,试天下俊才。

        三位阁老未见反对,六部九卿干脆顺水推舟。只不过,在此之前,杨御史还需升上两级,官至副都御使。

        朱厚照手一挥,没问题!

        先时蓟州战功,金银之外再无恩赏。正可落于此处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乎,未及弱冠的都察院副都御使,正三品大员新鲜出炉。附带朱厚照早前敕谕,兼领詹事府少詹事,太子宾客。

        谢丕顾晣臣同被擢升。

        前者升兵部右侍郎,与杨瓒平级,擢升速度堪谓一绝。

        后者升国子监祭酒,虽是从四品,但掌国学诸生课业,并掌京卫武学,国公世子、宗室子弟照样敲手板,权-威-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    两人同入詹事府,授太子宾客。

        圣旨下达,大学士府和顾府门前车马如龙,宾客如云,来贺者不知凡几。

        反倒是杨瓒,整整五日,未见一个同僚拜访。

        仔细想想,不难理解。

        长安伯府,顾指挥使家宅。门房都是锦衣卫,不说-阴-风-阵阵,也是寒气袭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脑袋被石头砸过,才会主动上门。

        由此,着实省去不少麻烦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便宜,唯杨御史可得。无论谢状元还是顾榜眼,都仿效不来,只有羡慕的份。

        车到武学门前,并未停留,而是再行百米,停在一座官学前。

        递出御史腰牌,守卫立即让开道路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门洞开,杨瓒下车步行。

        绕过影壁,迎面一座空阔校场,二十余名舞勺少年,着一式短袍,随训导练拳。另有十几名七、八岁孩童,靠着墙角,正蹲马步。

        杨瓒一身绯色官袍,站在皆是青衣蓝袍的官学中,极其醒目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到片刻,即有教授来迎。

        知杨瓒此行乃是“私-访”,不为公务,略松口气。引杨瓒离开校场,往二堂行去。

        穿过厅门,即有朗朗读书声传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两人同时放轻脚步,行到窗外,见室内情形,不禁现出笑容。

        官学乃是新办,儒师训导由国子监和京城武学调任。教授文章经史同时,不落兵法武艺。

        君子六艺,被列为基础学科。

        上马能仗剑卫国,北驱-残-敌,下马能诗书成文,定治国安邦之策。

        学中子弟,不拘勋贵寒门,民户军户,考评入学,每月一试。优秀者多有奖励,落后者,不想背着石砖,绕校场跑百八十圈,必须奋起直追。

        杨廉志向远大,立志在锦衣卫的道路上,大踏步迈进,一时半刻扳不回来。杨瓒无法,不想让侄子被满府锦衣卫继续带歪,只能咬牙,送其入官学。

        为此,特地拜访李阁老,随后上疏天子,献办学之策。

        天子当场拍板,就这么办!

        不出几日,京城武学旁新设一所官学。

        办学宗旨:仿强汉盛唐,士子仗剑,文武-兼-修,绝不偏科!

        起初,学中多为五品以下官员及寒门子弟。

        随杨御史亲侄,庆平侯长孙,武定侯三子,刘阁老玄孙等加入学籍,官学的门槛瞬间-拔-高,屋脊房梁都笼罩一层瑞光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廷下令,学中设立文馆,凡翰林学士,每旬必至讲学。

        官学房顶的瑞光,骤成七彩。

        短短几年时间,入学的人数竟如滚雪球一般,成倍增长。

        正德八年,皇长子,安化王,兴王世子前来“体验生活”,更是造成-轰-动,官学大门差点被挤破。

        安化王不提,兴王世子同皇长子相差一辈,却是年龄相仿,交情甚厚。在大明四处碾压,拓展疆域的过程中,献计献策,将国王领主酋长首领完美吊打。

        几次出海,甚至拐带了堂侄子和堂侄女。

        历朝历代,围绕皇位,兄弟相争,手足相-残,不胜枚举。

        换做正德朝,完全是另一种情形。

        皇次子表示:祖国山川大好,只是地方还不够大,儿欲-扛-枪-上马,往塞外一游。

        皇三子正色道:父皇,听闻美洲之外尚有沃土,儿愿前往,为国朝再寻良种!

        皇四子出言:陆地已不能满足儿臣。儿要扬帆远航,献身科学。顺便验证杨阁老之言,看一看八荒六合,究竟是方是圆。

        皇五子握拳,咬着脚丫:呀呀呀丫丫!

        地球不够伸展,他的征程是星辰大海!

        皇太子也想撂挑子,可惜亲爹比他动作快,拉上杨阁老,溜达出了塞外。

        间接推动事态发展的兴王世子,此时还在襁褓,吃饱了睡,睡饱了吃,中途哭上两场,显示一下存在感。

        三月后,宗人府将为其上册。

        朱厚熜三个大字,将以另一种方式,载入历史。

        确定杨廉在官学适应良好,杨瓒没有继续停留。

        教授一路送到门前,方才拱手告辞。

        车夫扬鞭,车轮压过青石路。

        行出百米,马蹄的哒哒声渐被人声淹没。

        距新年愈近,街市愈发热闹。

        接踵摩肩的行人,南来北往的行商,牵着骆驼马匹的胡人,随船而来的佛郎机人,入贡的番臣土官,齐聚京城,添许多热闹。

        推开车窗,马车恰好经过一座客栈。

        福来楼三个大字映入眼底,记忆倏然闪过,杨瓒眸光微闪,难免生出感慨。

        会试放榜,差官报喜的声音,犹在耳畔。

        继续前行,店铺前的幌子,路边吆喝的小贩,客栈酒楼中的喧闹,逐一闪过,凝成流动的光影。

        车进东城,喧闹渐息。

        马车速度忽然减慢,杨瓒探头,展眼望去,一身大红锦衣,玉带-缠-腰,乌发似墨的顾伯爷,正策马行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靖之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与四郎同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月上中天,星辉洒落。

        民居官宅陆续燃起灯笼,晕--黄-的火烛,铺开一路橘光。

        映衬暖色,杨瓒展颜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朔风卷过,尾音消散。

        岁月不息,洪流滚滚。

        历史书页翻过,前路虽然未尽,人间已是万家灯火。

        ————全书完


  (https://www.66kxs.net/book/2841/2841661/6070781.html)


1秒记住66小说网:www.66kxs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66kxs.net